
會有這個想法的人,基本上應該是從 POW 的想法出發,運用那麼多的算力為了產生下一個區塊,但剩下的那些人基本上就白算了,電力就浪費了,這樣真的是有成本效益的嗎?
AVC 的 Fred Wilson 這篇文章也探討了類似的問題,前面幾點的論述我還是覺得怪怪的,比如果那些 POW 的挖礦者,為了省成本,就會找出更有效率的用電方式,所以一些綠能、風電等新能源,就有機會比較會被採用。但是能源的價格不是供需決定的嗎?就算假設綠能、風電這些能源的成本相對低,但如果市場上有比較高的價格,大家還是會想賣高,而不是更便宜賣嗎?那如果現在就是個電量供應相對不足的時代,基本上其他的需求也會造成尋求新能源的一個動力,是不是跟 POW 那麼有直接關係。Inside 的這篇文章也是在講類似的事情。
但後面 Fred 講的事情我就覺得更 Make Sense 一些了,可能前面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區塊鏈的愛好者,希望能夠幫區塊鏈說說好話的成份在裡面。POS 的採用是有機會降低這類能源浪費的疑慮,當然 POW 與 POS 各有好壞,參考這篇,以太坊也會慢慢的往 POS 的方向前進,這也可以有機會讓更多基於 Ethereum 的應用與服務,降低大眾對於浪費資源的疑慮。
回到電力供需的層面,如果市場機制可以出來決定的話,那價格應該會是落在供需平衡的那個價格,除非有人因為成本比較低,願意用比較低的價格提供電力 (前提是要電力需求低,供給大於需求)。但如果真的要享受較低廉的產電成本,那可能就得要自己 inhouse 產生電能,自己才能夠享受到低廉產電成本的好處。但如果自己要產電,那也得算算規模經濟,看收費與成本算一算划不划得來,大多數新能源初期的問題,應該都是成本大於可以獲得的利潤,如果有保證收購的電價,這帳算得過來,那這產業才有機會存活,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規模加大,看看能否降低成本,擠出更多利潤,要不然就是電價可以調漲更多,回到真正的供需訂定價格。這樣想想,電網的生意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如果能夠調節用電尖離峰的電量,就可以降低電量供給的壓力。
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