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前跟一個創業者吃飯,我們聊到了對於創業者來說在台灣 IPO 到底有哪些好處?或者說不定不 IPO 的好處還比較多。在過去幾年的投資經驗中,也看到了很多從一般人角度來看,日子能夠過得比較好的,往往都是把公司賣掉,拿了現金去開創下一春的創業者,而有些 IPO 後的創辦人,可能就是每季、每半年、每年被業績追著跑,有別於過去在 Private Market 股東還沒那麼多,沒有那麼多的公開輿論會去影響公司的決策,以及有時候你不得不回應的壓力 (有些公司開股東會時,就很怕小股東的一些激烈發言,或者是公司不好的消息登上報紙版面等)。
從個人資金生活的角度來看,被併購說不定比 IPO 好
這裡指的當然是你公司做出更好的價值,有欣賞你的伯樂願意用「合理」的價格收購你,也許是純現金,或這是現金跟股票的混合,我認為如果你是靠自己創業,白手起家的人,這是不錯的選擇。
- 公司做得好:有很多公司被併購,如果真的知道背後的狀況,很多時候都是公司不行了,可能錢也快被燒光了,有些投資人逢低買進,讓你的公司至少可以延續下去,或是你的員工至少不會全部沒工作。但這種狀況下,創辦團隊通常是不會拿到很好的 Package 的。所以你要有機會日子過得好,那公司經營的好必須是先決條件。
- 合理的價格:在你公司經營的不錯的前提下,有很多公司也遇到其他投資人的「提親」,但在業界中,常常聽到想要併購的投資人往往會開出芭樂價 (從創業者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如果要比較公正的來看,會產生的原因在於 a) 往往新創公司被拿到的估值都是比較高的,特別是越早期的團隊,早期投資人會根據團隊所需的金額,以及合理的稀釋比例,計算出一個估值來投資早期新創,但這個價格從傳統金融業者的角度來看,就會是個過高的價格,我們自己做早期投資的,都會說這是給團隊的一個 Premium,原因是如果你要用成績 (例如訂單、營收) 這類指標來秤斤論兩看新創,你就會發現你投不下去 or 你投不到。投不下去是因為你會覺得,這樣的成績就想喊這樣的價格?你投不到是因為在你思維還沒改變前,如果真的是好的團隊,就會被熟悉早期投資的投資人支持,所以你也投不到。 b) 這些有財力併購的投資人,往往很多都是實業家,或者是某個產業裡的上市櫃公司,他們就如同我上述所說,自己內部作業評估,也得對自己的股東交代,怎麼說明他買了一個一般人覺得很貴的東西,則是他們的功課。
- 拿到一定數量的現金,不管是純現金還是現金加上股票。人是英雄錢是膽,在你的人生中也是,如果手上有一筆現金,讓你短時間不用為了生活太過煩惱時,未來你有新的項目想要做,也會因為手上有這筆錢,讓你更有勇氣的去嘗試。如果被併購有時候還會被綁個幾年,但換個方式想,也許你也可以從創業小公司的角度,轉變成比較有規模的公司,來去看這類公司有什麼你值得學習的,也許你再次創業時,就會讓你具備管理更大公司的 Skill Set。
IPO 後的好處與壞處
IPO 很多時候是很多創業者人生 Check List 的一個指標,除此之外,公司上市櫃後,在台灣人的心中,會覺得上市櫃公司比較有規模與制度,對於員工的家屬而言,反而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保障,對於跟你往來的客戶與供應商來說,會覺得你比較靠譜不會倒,這些都是 IPO 的好處。加上如果你處在大多數投資人都瞭解與看好的產業,善用公開市場的力量從公開市場取得資金,也會是另外一種好處。
但壞處呢?除了文章一開始寫到的那些壓力外,我想跟在國外上市的差異,還是在於這群投資人看重的是什麼。我們做早期新創投資的,看重的會是公司的成長速度,但到了比較後期的投資人,更看重的會是他的獲利能力,以及公司整體現金流、資產負債的狀況。如果以公開市場來說,在國外上市並不像台灣一定要是符合「連續幾年獲利」這種條件,也就是說他們很多時候可以接受公司可能還在虧錢,但是未來性很好,公司也持續成長,可能在獲取夠大的市場後,只要賺錢的開關一轉,就可以變成是獲利的公司,所以對於獲利性這個因素的比重就沒那麼高。但在台灣政府為了保護投資人的想法下,認爲公司如果能夠連續幾年獲利,或是上市前的幾年內加總起來是有一定的獲利能力的,這樣公司上市後比較穩定,比較不會很快地出狀況,對於股民來說也是一種保障。但就是這樣的思維,也就讓台灣股民可能是先看 EPS,再來才是看公司的 Top Line 成長或是公司所處市場未來的前景等,但國外可能的比重是反過來的。
作為創業者,過去在 Private Market 時,只有幾個股東追著你跑,而且股東如果是長期價值投資的信念下,還是可以接受你花點時間去成長。但 Public Market 則是各個月剛結完帳,可能依公告大家都知道了,然後就會在股價上給你打個成績單,變相的就是你每天、每月、每季都會被追著跑。雖然說這不能說是壞處,因為有些人反而覺得有這樣的激勵與挑戰,他可以屢創新高,是很好的的鼓勵因子,但這也就是見仁見智。所以能夠長期讓上市公司持續壯大與成長的掌舵者,一直是讓我很佩服的對象。
當然我們在探討的是軟體科技業在台灣 IPO 的狀況,這時候可能還要考慮你的營收與市值夠不夠高,有時候一定的份量也才能產生流動性,這一點的比重有時候我覺得會比上述幾個原因來得更重要。
短期與長期觀點
我認為 IPO 後因為有更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公司掌舵的人有時候會更短期思考。創辦人對於自己的公司,通常會更有 Long-Term 的想法,有時候會願意投資未來 ([創業者這樣說 005] 透過長期思考與投資,提升自己、員工與公司),但如果 IPO 後,就會有公開市場的壓力,有時候就得要採取一些 Short-Term 的作為,更何況如果你是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有時候他們的薪資很大塊是綁在公司的股價上,就會產生代理人問題,以 Google 最近裁員的新聞為例,我們可以參考 Louis 寫的這一篇,裡面就有提到,為何手上現金滿滿的 Google 還是做出要裁員的決定。雖然我之前的文章都寫到,時機不好,創業者要做資源的配置 ([布蘭登觀點 093] 在資本緊縮的時代,成本效益變得更加重要) 是很重要的,但那是因為你是 Startups,資源不夠啊。但如果是 Google 有足夠的資源,如果用更長期的觀點來看,有時候砍人會是短多長空 (不過也是老話一句,如果你砍的是對的人,那就是天時地利都在幫你,你做了別人也比較不會怪罪於你)。
M&A 說不定是另外一種更適合台灣軟體業要走向世界市場的方式
這個想法之前去矽谷有跟 IC 聊過,也透過幾個例子發現,很多台灣的創業者可能對於美國資本市場也不夠熟悉,你要自己一路做到 IPO 的挑戰,有時候是大的,但如果透過被併購,在有更懂美國市場與資本的併購人手下做一陣子事,那些學習都會是之後自己要再挑戰一次從頭到尾到 IPO,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因為也許你自己累積的是 Startups 經驗,但被收購後,可能累積的是大公司規模化的經驗,或者是看著公司越變越大,怎樣披荊斬棘到達 IPO 的經驗,有人在你面前演示過一遍,你之後要在模仿成功的機會也許也會大些。
綜合上述原因,我跟那個創業者朋友一致認同,也許有好的條件下被收購,說不定真的不會比 IPO 來得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