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artup of You 在台灣的中譯版本叫做「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其實他是用到了書中的某一段來作為新的書名。但從英文字面上來看,其實就是希望你能夠 Hack 你在創業上的知識,轉化到個人上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Summary 如下:
- 過去每個人都是有 Entrepreneurship 的,在野外你為了求生,你就會盡力生存。
- 過去工作如同坐電扶梯一般,你只要好好的工作,幾年後你就會按照一定的步調往上升遷。你會被好好的訓練、有好的前輩領導你,你的公司也願意花資源在你身上好好訓練你。然後日復一日,到會後你就退休擁有良好的財務報酬,可以安養老年。
- 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快速,電扶梯的每一層現在幾乎都是塞滿人。退休金幾乎也是不夠你退休後生活,不得已就得重回工作職場,但又卡住了某些位子,造成中低階年輕人位子又被卡死的惡性循環。
- 現況:年輕人可能連要有工作都困難 (上不了電扶梯),中間世代的人則是不上不下難以升遷 (卡在電扶梯),老年人則是無法安享晚年生活 (下不了電扶梯)。你也不能指望公司會好好訓練你,有時候他們需要你就是即戰力;你有時必須快速學習以符合你工作上的需求,你必須投資自己與自我訓練。因為大環境也造成了現在人也常常會尋找更好的機會而進行工作轉換,過去在一家公司終老的狀況已經不復見了,因此公司有時也就不願意花資源在員工身上,因為沒幾年這個你訓練好的人才就跑掉了。現在變得比較績效導向與短期合約導向。
- 未來工作的趨勢:全球化與科技
為何要幫自己 Startup 呢?
To succeed professionally in today’s world, you need to adopt these sam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 那些最成功的創業者用的商業策略跟那些最成功的個人所採用的職涯策略是很相似的。
- 底特律汽車城過去有過非常輝煌的成績,但要記得,成功是很容易破碎且短暫的,當你高聲歡呼慶祝的同時,你的競爭者也可能正向你的要害前進。美國汽車業因為成功,忘記聆聽使用者的聲音,去建造小而美且節能的汽車,一再地以為美國汽車就是最好,不花錢去請最好的人才、淘汰較弱的員工,而是依照年資跟關係進行用人升遷的原則。
- Netflix 一開始是做寄 DVD 給消費者的生意,當時 Blockbuster 可以說是 DVD 影片租借的巨人。 Netflix 試著用月費制推廣,但客戶還是覺得 DVD 要寄到家有點久,所以就試著找些實體通路商幫忙客戶可以在隔夜就拿到 DVD,並且透過他們過去的觀看習慣推薦他們可能也喜歡的影片。 2010 年 Netflix 開始進入了 online streaming Video 的市場 (這是他們很多年前就想做的事情,剛好那時候網路頻寬的基礎建設也差不多到位)。
- 在矽谷做三年計畫就很長了 (三年就像永恆那樣),永遠記得你都是在測試版,一直調整而不鬆懈 (permanent Beta)
人生就是永遠的 Beta 版
- 發展你的競爭優勢:透過你的 Assets, aspirations and the market reality
- ABZ Plan:基於你的競爭優勢下擬定 Plan A,根據反應重複調整你的策略
- 建立實質、長久的人際關係:把這些關係變成專業網絡
- 透過這網絡找到你的機會,並且聰明的持續的保持運作
- 在你追隨你的機會時,精確的評估且聰明的冒風險
- 透過你的網絡圈找到有 insight 且能給你更好建議的人
Develop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 這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是需要競爭的,如果你的東西沒有比較快、比較好、是第一個或者是唯一的或是比別人便宜,你可能都無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過去念書的時候,競爭優勢會讓你想起成本領導差異化的模型)
- Zappos 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他的服務。你可以 365 天內退貨,退貨的運費由公司負擔。進線客服詢問問題時,客服並沒有時間或是回答數量上的 KPI,只希望可以盡善盡美的回答客人問題。 Zappos 之後就被 Amazon.com 收購了,就是因為他的這項特質。
- 你要在跟同樣背景的人脫穎而出,試著回答這樣的問題:「公司僱用我而不僱用別人是因為我…」
- 記得不要說你什麼都行,因為資源跟天賦有限,你應該專注在某一項技能上。比如說你不要說你是所有行銷的專家,也許你是健康產業的行銷專家。
- Your Assets:基於你現在有的出發。而且可分為軟資產跟硬資產。軟資產就是比較無形的,你無法馬上就賣錢的。例如你的頭腦、專業連結等。硬資產就是我們平常可以看得到的那種,例如廠房、現金、土地等。軟資產有時候你可以透過聚會聊天,也許可以用比較簡單比較快的方法幫別人解決問題,那麼別人就會知道你的能力,而非說我有兩年行銷經驗這種很粗淺的說法。單一資產往往不會有太大效果,有時候是你很多組合而成才會讓你更有價值。
- Your Aspirations & Value:你有熱忱的地方,不管外在環境怎麼變化,你可能還是持續往那邊走的地方。某種程度就是你的價值觀,也許你都是愛傳道或者你是愛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 選擇競爭比較少的市場:Linkedin 選擇專業工作的社交,而不是去跟 FB 去打一般社群。
Plan to Adapt
- 先想好你要往哪邊去,然後準備往那邊去的計畫。
- 但對於你有熱忱的地方,往往都是需要花時間去確認,而且它往往也有可能改變。
- 但要聽你的心還是要聽市場的,基本上都要。你也得要找個養得活你的方向才行。
- 創業不也是這樣,你一開始有你想做的事情跟理念,但遇到市場後也會跟著調整。
- Flickr 原本是要做線上遊戲的,為了留住這些玩家,他就做了一些社群的功能。然後相片功能大紅,進而轉型。
Plan ABZ
- Plan A:就是你為了達到你的目標,依照你的競爭優勢規劃出來的計畫。
- Plan B:就是因為一些因素,你得 Pivot 的計畫。也許 A 不管用,也許你發現新的機會等。但 Plan B 不要太細,有個大方向就好。因為環境也會變得很快,你花太多時間也許到時候就不適用了。
- Plan Z:你的救生船,你得 Fallback。在人生或創業上,活著才是最重要的。Z 計畫就是讓你可以承受 A 跟 B 的風險的計畫。
- “I believe I am skilled at X, I believe I want to do Y, I believe the market needs Z.”上面這句話你可以時常的拿來問自己,確定自己的方向。有點像是你的 Value Proposition。
- Prioritize Learning:Which plan oʃers the most learning potential. 有些人短視近利,都先花時間在產生自己的 Hard Assets.
- Learn by Doing:就去試試看,測試你的假設是對的還是錯的。不要只是想。
- Make Reversible, Small Bets:從經驗中學經驗,一點一點地試試看。
- Think Two Steps Ahead:
- Maintain an Identity Separate from Specific Employers:介紹自己時多點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只是哪家公司的經理這類的,而是數據分析專家、網路趨勢達人這類的。經營自己的 Blog 並經營自己對外的 reputation 讓自己並不會跟原本的公司綁太近。
關於 Pivot
- When to Pivot: To Pursue Upside or Avoid Downside
- Where to Pivot: To an Adjacent Niche, Something Different but Related
- How to Pivot: Start It on the Side:除非時間很緊急了,不然可以把 Plan B 當成一個 Side project。利用晚上跟週末學習你的新技巧。建立你想去的產業的關係鏈。
It takes the Network
- 很多機會都是從 Network 來的。如果你想變成怎樣的人,你就多跟那樣的人相處。
- 單打獨鬥很難成功,通常都是需要一個團隊。如果要建立團隊,Network 是很好的來源。
- Network 的來源來自人,有時候是因為 Personal (小學同學、家人等) 的因素你認識他,有時候是因為 Professional 而認識 (比如工作上)。
Networkers v.s. Relationship builders
- Networkers 以為認識的量是關鍵,但 Relationship Builders 則是以高品質的關係維繫為主。
- Networkers 認識人著重在戰術上的應用,看是要參加怎樣的聚會去認識人這類的,但 Relationship Builders 則是透過認識的人來認識人。
- 記得發揮同理心,瞭解別人的需求,這樣才是建立關係比較好的做法。另外先想辦法給人而不是從別人那獲取好處。
- 建立關係必須要有趣!過去你印象中有開心的事情通常都有朋友在,在那樣的氣氛下比較容易建立起好關係。
- 關係也可分為強弱連結,主要就是看你跟他互動的內容、頻率跟質量。
- 強連結 (Ally) 不一定那麼好獲得,但弱連結 (Weak Tied) 相較起來,你遇到的數量就會比較多。而且弱連結有時候會給你不同世界的資訊交換 (因為強連結你常互動,那塊你會比較熟,但弱連結帶來的資訊有時候對你來說反而是比較不知道的事情) 。
- 資源有限,如果你要會獲得新關係,有時候就代表著你得犧牲舊關係。
The best professional network is both narrow/deep (strong connections) and wide/shallow (bridge ties).
Pursue Breakout Opportunity
創業時的成長,有時候是透過一些機會來讓你加速,你就會一層一層地往上走。
在個人的職涯中也是類似的,你並非很線性的就往上走,而是你職涯中應該有幾個重點的里程碑,那些事情救護把你帶到另外一個高度上去。例如喬治克隆尼從拍電視劇默默無名,到 ER 大紅後進軍電影圈,浮浮沉沉幾年後又因為 Ocean’s Eleven 大紅,就是這樣一層一層上去的。
你不一定會在一開始就知道這是個機會,你只能透過多多的培養你思考或行為的習慣,這樣你才比較有機會在對的時間跟對的地方找到機會。
透過「好奇心」隨時把找機會的感知器打開。多問 Why,一個問題如果你能往下問個兩三層,那你就更能找出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好奇心如果纏上你,你通常就很難逃離他。
活動數 X hit rate = 發生的機會數。 如果你不能控制 hit Rate 那就增加活動數吧!如果你選對了場域,hit rate 說不定也會上升。
Take Intelligent Risk
- 風險有時候沒有你想像那麼大,但人性都是趨吉避凶的。但要學著克服 Negative Bias。
- 最壞的狀況是你可以忍受的還是不能忍受的?至少你要有你的 Plan Z 讓你活著。
- 人生總是有很多不確定性,不要把不確定性就當成是一種風險。
- 通常風險的程度跟你的年紀與人生的階段有關。越年輕你的機會成本越小,越有機會可以嘗試。但越年長你累積的財富可以讓你有能力去承擔這些風險。
- 風險是個人評斷的,有些事情遇到某些人的人格特質反而不是風險,而是種機會。
-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 在經濟比較差的時候開始 Startup 的風險相對比較低,因為競爭也會比較低。
- 短期的高度風險,可以讓長期的風險降低。妳如果一直在很安穩的環境中,你對於環境變異的適應力就會降低 (如同溫水煮青蛙),而環境突然有大變化時,往往你就是比較容易被淘汰的那個。
- 有時候經營公司時也可以試著引進一些刺激。鯰魚效應。
- If you don’t find risk, risk will find you.
Who You Know Is What You Know
從你的 Network 中去找尋相關的智慧,Hack Everything。這些 Network 而來的資訊往往不會是你在公開資訊上可以獲得的,通常都是帶有個人 Know-How 跟理解的。所以私人專家的一些判定才會那麼的有價值。多在不同的地方置入你的資訊來源,這樣才能更全面更完整或者提早一步知道資訊。透過問問題 (也許是私人管道、Email、FB等),來搜集你所需要的資訊。透過將問題提給適配的人,也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資訊。你可以問的有專家、你的好朋友跟聰明的人。
問問題要問好的問題:有來有回才是比較好的問答方式,這樣也會帶來比較好的資訊。調整你問題的焦點,問的廣跟問的細各有不同的回答方式,端看你需要怎樣的資訊而詢問。
收集資訊—> 分析有效性。記得人人都有自我看事情的誤差存在。
心得
當你很努力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你看事情就會內化成那樣的角度來看。創業跟自己的人生似乎好像在策略上沒有那麼可比擬的相關性。但作者因多次創業且待在的就是矽谷創業圈,他把他看人生的道理都可以用創業上的理論來看。重點還是你得了解你是誰,善用自己的競爭優勢,找到自己的優勢後,試著去 Leverage 其他 Network 讓你自己獲得更多機會。人生並不是只有一個方向,現在社會動態調整得很快,我們也得隨著調整得很快才能在這之中脫穎而出。記得 Plan ABZ,口袋都要有很多套劇本,因應環境若需要 Pivot 那就聰明的 Pivot。跟你想成為的那類人在一起,試著讓自己的競爭優勢提升,不管是 Hard Assets 或是 Soft Assets。
隨著人生的際遇繼續往前,你永遠是你的 2.0 版。因為你吸收的更多經驗後,你就會有能力/同伴讓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就會一代一代的演化下去。這應該就是未來的趨勢。套個我常用的觀念,把自己當成平台來經營,讓你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因為你的存在而更有價值,而且也都讓他們 Lock-in 在你的平台上,那這平台就會自動演化,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