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所指的雲端應該是軟體端的,也就是先擁有類似平台的服務藉由雲端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才是原本該有的因跟果。但台灣在推所謂的雲端卻是硬體廠商為主,因為為了儲存或運算這些東西,硬體上的需求也是需要的,而對這些廠商來說沾上雲端的邊可能就有股價上揚的Story,又或者他真的就只是想賣硬體而已(或者他也想發展軟體,但是能否做到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隔行如隔山)。若有這樣的認知之後,你應該就會推測台灣的雲端要做的好可能事有點難的,畢竟連網路業都還沒有起來,更何況是雲端。
所以正常的雲端應該是個平台,也就是兼具Network與Lock-in的服務,才有本錢成為平台與雲端。若沒有這樣特性的服務想要成為雲端服務,也只能夠說切入角度不對,頂多只能看到形式上的雲端而沒有達到雲端真正的威力。例如本公司這次策略研討會某個議題就是要討論雲端,但是討論的方向其實完全的偏離,應該說大家知道雲端這東西,但就是停留再把東西往網路上丟的認知,所以討論的都是app阿,或者是有怎樣的服務可以往上丟到雲端。到應該回到本質上來看,妳的服務是否有平台的價值。舉例說明,Dropbox某種程度上具有Lock-in的效果(因為妳的資料都在上面,而且可以讓你無感的就把資料留在他的平台上),雖然Network的效果不強,但大略上來看還算是個平台,這樣的服務就有雲端的效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EOS(規模經濟),以Dropbox這樣的服務是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的,但敝公司的服務,可能還沒有道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的效益,甚至連Lock-in與Network都還沒達到,所以就算想推雲端也只是形式上的皮毛。若以Evernote來看,也是Lock-in居多,Network的效應比較少一點(簡單的說你不會因為別人用Evernote你就使用Evernote), 但他也算是個雲端的平台,因為他也有規模經濟。說真的以台灣的市場來說要產生規模經濟可能是有一點困難的(跟國外比起來啦)。若要真的有些成效的話,其實把網路業扶植起來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但大環境可能對於創業者還是不太友善,但還是要有夢最美,靠自己總比靠政府有效。現在想想,好像靠政府扶持的產業,大概都變成慘業了XD。
回到主題,所以一般公司若無平台特性的話,真的要推所謂的雲端,妳的Lock-in與Network不夠強,怎麼會有雲端的群聚效應呢?建議如果要推雲端,還是回到平台的性質好好想想吧!至於什麼是平台,有空應該要好好介紹一下,並不是只是字面上的平台,而是擁有某種特性,他才叫平台。今天先教大家粗淺的判斷方式,就是有Network Effect與Lock-in Effect的服務就是平台。至於Network與Lock-in的介紹,我們就留給下篇的專題來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