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到底你是靠甚麼賺錢的?也許有些人賺錢的方式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那賺錢的方式我們通常都會用Revenue Model來稱呼他,若再考量更多整體因素的話,那我們可以建構出一個Business Model出來。Mr. Jamie在商業模式 ≠ 收費模式這篇裡面,其實也有很好的解說。
所以回到正題,從上一篇最後引發我的想法就是,到底你是要靠Device賺錢還是要靠app那邊賺錢?通常Device的毛利低,app那邊的毛利較高。但對於Apple陣營來說可能又不符合這個規矩了,一般來說iPhone的毛利率大概有55%,Macbook的毛利大概有40%,iPad的毛利大概也有20%,若是app的話大概是七三分帳,所以也有個30%的毛利。但一般的NB品牌廠商的毛利大概15%左右,平版大概也是在這樣的水位上(代工廠可能只剩下不到5%之毛利)。
若用這樣的假設來進行試算,大概可以把上一篇的主角們分成三種,一個就是蘋果陣營,以蘋果來看可以賺硬體的部分也可以賺軟體的部分,另外一個就是非蘋陣營的硬體廠商,另外一個就是非蘋陣營的軟體廠商(這邊以Android做代表)。
從36氪的這篇文章來看(原文是從ReadWriteWeb來的,但他中文化了,就用它來看吧XD)
從第一個圖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硬體部分的營收貢獻大概達到快九成,iTunes的營收貢獻大概只有5%,這跟以前一開始我認為apple可以透過iTunes賺進一筆可觀的收入,從比例上來看似乎不是這樣的,但我們說過,這樣的indirect network effect有時候也許也是為了其他的收入來源做為某部份的加分效果,也就是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其實這樣不用算也知道apple還是家以硬體為主要獲利的公司,但他的價值能做到那麼高跟他的設計及軟體也有很大的關係,並不能簡單的二分法就把它切兩半。
或許有哪天apple不再那麼變態,回到比較正常人的結構,硬體的毛利可能只有1X%,軟體的毛利有30%,然後也許硬體不再那麼變態,然後軟體部份的市場又在開發出來所以營收結構軟體部分可能可以占個30%,那這樣算下來軟體的貢獻大概才會像當初想像的那樣有一定舉足輕重的貢獻。
B.非蘋陣營的硬體廠商
基本上以平板電腦的品牌商來看,能有個毛利20%的產品,也算是還過得去了,只是這塊餅如同上篇所說,是大家打群架跟Apple來分,但有時候想想,其實這樣就很厲害了,ASUS不也是一款TF就讓她股價表現不錯了,而且在tablet這項產品慢慢在競食原本NB市場下,往這邊走也算是另外一種出路啦。
C. Android
基本上Google還是有許多戰線需要發展的,對於Google來說,Android就是來跟iOS進行平台戰的,他也需要其他硬體廠商推出更多的Device進而提高消費者採用Android系統的可能性,也就是找到適當的打手,先前不也傳出Google要委託ASUS幫他代工Google Tab,自己也有買了MOTO,也許之後可以藉由MOTO發展出更具Google意志的SD。
結論,其實本來只是想要驗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粗略的估算一下,在現在Apple的狀況下,基本上主要還是從硬體銷售面來看這場戰爭,就可以看出獲利面的表現了。但長期而言,還是得觀察平台的競爭,畢竟平台才是相對不可取代的,硬體可能只要一兩代產品表現不力,那就很有可能失去了領先的地位(hTC你說是不是)。脫稿太久了,也該是給個交代的時候啦~